
今日美術館館長 高鵬
近日,今日美術館公布了其2017年的年報,全年創收3787.69萬,無疑給中國民營美術館創作了一個新的運營樣板,在這份年報上可以看出,新媒體年度主題群展就有3個,美術館的整體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加大了設計禮品店及門票收入,這背后是出于怎樣的考量,新浪收藏與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進行了對話,為大家解讀。
今日未來館7月份.ZIP的展未開始前已在社交媒體上刷了屏,開展后更大排長龍,所帶來的門票收入是否會對今日美術館的運營帶來一些變化?
高鵬:嚴格意義來說,這是2017年今日美術館整體運營新增的板塊,特展的門票收入是之前一直想做但不敢去觸動的,總覺得北京不是一個觀眾習慣自掏腰包會買門票的城市,北京的觀眾看展覽或是看戲劇可能更習慣于找朋友要票,這點與上海有別。今年我們嘗試了幾個展覽,其中一個就是“今日未來館”_小米.ZIP的展,這個項目的門票收入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意外,最初我們并沒有想到會有這一塊,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了小米做冠名贊助商,贊助金額也可以基本覆蓋展覽經費了。
2017年今日美術館的重要主題就是在探討觀眾的展覽體驗感,“今日未來館”是今日美術館對未來暢想的實驗性藝術項目,項目最早是從4年前發起的,注重的是線上線下和觀眾體驗,第一屆“今日未來館”是線上線下與觀眾體驗一起討論,而今年的“今日未來館”更專注在討論觀眾現場體驗,所以美術館今年安排了很多體驗性、互動性很強的展覽,包括博洛尼亞插圖展、英國流明展,這幾個展覽的門票情況都超出我們的預想之外。所以,就2017年美術館的整體收入而言,門票收入已經占到了25%,這個方向也會影響我們2018年的運營,計劃會把整個2號館都打造成以特展為主,做4個大的特展,把1號館變成純學術性的展覽館,用2號館的門票收入來供養1號館的學術研究和展覽,這是今年門票收入給美術館運營我們帶來的改變。

國內藏家目前對新媒體藝術的認知是什么狀態?
高鵬:目前,新媒體藝術吸引了兩部分藏家體系,第一種類型的藏家處在觀望狀,覺得新媒體不太可能被收藏,甚至覺得不具有收藏價值。另一種類型是有越來越多的投資人認為新媒體具有很強的先鋒性和體驗性,除了收藏限量版數的作品外,他們不是去買一件作品而是像投資人一樣投一個項目,把這個項目放到各個地方巡展,像我們的未來館.ZIP成都巡展就是由成都當地的一個地產集團投資的,他們希望一次性的投入一個項目以此可以帶動他們的文化品位,可能這不能算是傳統意義的收藏,但這變成了一個新的方向,這是我們以前很少遇到的。
此外,我們看到有一些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年輕藏家,他們很看好新媒體藝術,我們有一起討論過,中國的當代藝術應該如何再往前發展,因為收藏除了古董字畫之外,還有一種收藏未來的可能性,之前的當代藝術的評判體系是在西方,我們并沒有參與過整個體系的開始和發生,所以很多藏家在理解裝置藝術、現成品以及行為藝術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的收藏空間很小,因為我們并沒有經歷過整個過程,而是直接借鑒過來的,藝術家是最早參與其中的,但藏家對此并沒有很強的認同感,多媒體藝術就不一樣了,因為年輕的觀眾在接觸多媒體,可能他們生下來第一個玩具就是一個ipad或者iPhone,包括年輕藝術家,他們接觸這些多媒體和國外藝術家接觸的時間沒有差很多,所以很多年輕的從海外回來的新富階層在看這些媒介的時候,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會非常關注藝術家想要表達的精神核心,情感是否能夠和藝術家所表達的情感共通,而不會因為這個媒介不是傳統收藏媒介而不去收藏它。
新媒體藝術給傳統的藝術品購藏觀念帶來了哪些改變?
高鵬:互聯網也好,多媒體也好,其實都包含一種共享的觀念,它們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共享經濟。傳統的博物館會盡可能先把藝術品收藏到自己館里,但多媒體不是,它沒有那么在意這份情感的唯一性,它是體驗性的,每個人都愿意為這份體驗買單,為這份共享而買單。舉兩個例子,第一個,前幾年限量版畫在中國一直賣得不好,大家都覺得它不值錢,但在國外一直賣得很好,針對這個問題德國的一個藝術經營者表示,他覺得中國目前對藝術的理解其實有一點偏差,他舉了一個LV的例子,LV象征的是一種對旅行自由的尊貴的情感認同,買不起箱子,我可能會買一個手提包,買不起手提包,我可能會買一個手機鏈,它所代表的是一種身份認同,情感認同。但他到了中國,他覺得盜版很多,大家不太會去追求也不想去了解這個品牌背后賦予的藝術和品牌價值是什么,覺得圖案一樣就可以,當你覺得圖案一樣的時候,藝術附加值就大打折扣了。藝術品也是這樣的,比如我非常認同這個藝術品,它在表達一種死亡和悲哀,我希望和這個藝術家表達的情感發生聯系,我買不起這個藝術家的原作的時候,我希望可以買他一些限量版畫,因為版畫但依然有藝術家的簽名,這是我從情感上跟藝術家他建立起了某種聯系,依然賦予了價值他的創作情感,但是之前中國的很多觀眾并不認同這個,這也導致了藝術家的限量簽名版畫在中國當時賣得并不好。但這個現象正在慢慢發生改變,現在很多收藏者對于藝術品的情感認同非常在意。比如美術館藝術商店的有藝術家簽名的小雕塑賣得特別好,大家開始對藝術本身有一個更本質,更精進的理解了,所以這是一個收藏觀念的改變。
再說更新的多媒體藝術,我們在做第一屆“今日未來館”的時候,討論考慮過很多多媒體藝術的購藏方式并不是先設定5個版本,然后單個版本的銷售,這也是之前多媒體藝術包括行為藝術沒有被廣泛收藏的原因,因為媒介太容易被復制拷貝,藏家的利益得不到保證。但是到今天,很多多媒體藝術可以放在網上或者手機APP上,觀眾可以下載體驗這件作品,下載一次可能就需要1塊錢甚至1毛錢,那這件多媒體藝術的價值并不在于一個版本賣給一個藏家值100萬,而是有100萬人每人付了1塊錢下載收藏這件多媒體作品,那么這件作品就變成了值100萬了,這個其實就是收藏領域里的共享經濟,這也是多媒體這種媒介在今天互聯網的大環境下的特性,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收藏理念的變化,這種變化在今天的各行各業都可以看到,因為這種變化,作品的價值評估體系已經全部都跟以前不一樣了,這是我的個人想法。
今年把3號館也改成了藝術商店,是不是意味著2018年今日美術館會付出更多精力在衍生品這一板塊?
高鵬:從我們這幾年的年表可以看到,我們的收入結構是變得越來越復雜了,因為今日美術館是脫胎于地產背景的,民營美術館投建背景不同,其后來發展走向也不同。地產一般都是在前一兩年投資之后慢慢的美術館就生存不下去了,因為當這個樓盤或者這個區域成熟之后,投資方一般不愿意再繼續投資,今日美術館是唯一一個十幾年靠自運營活下來的館,館長就會越來越在意美術館的運營模式,這是我們的首要任務,一個健康的能夠自立運營的美術館,它的收入結構必須要變得多樣性,若只是單一依賴藏家或企業投資的話,一旦這個部分收入沒有了,這個館就辦不下去了,所以你會發現,我們會有場地展覽的服務費用,有贊助商的費用,有門票收入的費用,有政府扶持的費用,有理事會員的費用,以及禮品店的費用,出版發行的費用,我們不斷的在增加放大這些板塊,我們希望每一個板塊最后都可以在這個版圖中相對均衡,當任何一筆資金出現問題的時候,這個館都依然可持續性的發展下去。
2017年針對青年藝術,今日做了第二屆王式廓、找朋友的項目,在這個基礎上,2018年有什么計劃?
高鵬:今日美術館一直有三個方向,第一個,對學術性和當下的藝術的梳理,我們有“今日文獻展”和“根莖-當代藝術家研究展”;第二個,探討未來,具有一定的先鋒性和實驗性,像“今日未來館”和各種多多媒體展覽,今天大家說我做的“新”媒體可能再過幾年就不叫新媒體了,所以我們要不斷向前拓展;第三個,對當下青年藝術家資金和項目的扶持,有“今日王式廓獎-青年藝術家提名展”、“找朋友-青年藝術家櫥窗項目”等項目。這三個方向對我們來說比重都是一樣的,我希望能和當下的年輕藝術家共同成長,甚至能把他們推廣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藝術家,能代表我們祖國的文化,這樣的陪伴、共同成長和見證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