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展覽時間:2019/9/27-9/30 開幕時間:2019/9/27 16:00-18:00 展覽地點:北京在3畫廊 北京市朝陽區南皋路129號塑三文化創意園 參展藝術家:敖露露 古珺姝 何航飛 舲雁 劉九彰 彭蕓 山魚 王超 許驀凡 張飛宇 張弘揚
銳 - 無邊的框 青年藝術家小組首展 作者:汪洋
藝術能夠以各種形式、各種角度指涉一切事物,而藝術作品則是藝術的實體之物,其具體的存在解釋著藝術的意涵、以及揭示事物隱匿著的另一面。藝術作品還可以理解為是承載藝術的容器、秉承著藝術家的理念和心力,在擺脫羈絆的同時獲得一份思考,并且兼具一種適度的愉悅以及一種開闊的自由。
選擇藝術,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選擇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思維模式和邏輯思辨。“無邊的框”所囊括的正是一眾如此的選擇者,11名青年藝術家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域,凝聚成立一個獨立的藝術團體。在團體內部,各個成員之間可以開誠布公地互相評判以及互相建議,這即是對藝術家的良好促進,更是在藝術上的良性循環,進而在無形中確立了一種開放的模式。團體成員大多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兼具國際化的視野,雖然每個藝術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見解,但對于藝術的熱情和執著卻是一致的。他們對于藝術本體、對于外部世界的了解不再是片面的,并且抱有極大的興趣去試圖進一步了解。創作的作品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視覺再現、或是淺顯的圖解,在去除了社會感與歷史感之后,甚至與日常的審美都沒有任何關聯。這種“無關性”凸顯出了藝術的純粹性,使得作品的現實指向性歸屬于藝術家本體。通過從藝術的本體語言出發,經過自我設計、自我配置以及自我呈現,逐步建構起屬于藝術家自己的藝術模式或系統,并共同組合成一個擁有不同光彩的多棱鏡。
敖露露的作品具有某種凝重感,旨在物化的世界里汲取出那些常常被忽視的精神指向,同時重新并置視覺空間。古珺姝以攝影的形式強化主觀意識的形態,用微距視角、無意識的流轉,一一對應著潛藏的情感,以及其對于客觀世界的投射。何航飛的繪畫介于夢境與文本之間,視覺符號的自由穿插建構起《山海經》的現代演化,傳統的筆墨意趣已然轉化為精神體驗。舲雁用溫潤的色調重新配置了二維空間,并將幾何化的空間結構蔓延開來,在視覺的遞進下產生出具有階梯狀的上升感。劉九彰將音樂元素巧妙地融入進裝置作品當中,進而探討視覺環境下的聽覺外延,并在“音頻”與“光譜”之間尋求共振。彭蕓以動態裝置的方式展開自己的思維路徑,逐步地剖析意象層面的內在指向,構筑起再度回環的空間,并冷靜地轉接現實。山魚的作品利用繪畫的表征,反向觸碰限定與非限定的界限,同時完成了藝術家、藝術作品與藝術三者之間的潛在對話。王超的攝影作品脫胎于現實而又異于現實,是在現實之中探究現實之外,并以不在場的方式求證在場體驗。許驀凡的繪畫作品徜徉于山石與樹木的意象之間,把控線條的寫實性與寫意性,力圖在古典與現代之中達到一種平衡。張飛宇憑借現成物的既視感,拼綴起自由且自我的視覺模式,圖式化的構成感交織著理念層面的思考邏輯。張弘揚隱藏起情緒的作用,有條理地調控著光線與質感的維度,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種自然狀態下的表達方式。
此次展覽以“銳”作為的核心詞,其間注重多維度、多視角的藝術探索。當藝術成為了一種認知形式以后,所負載的往往是更多的理念轉圜以及思維契合。誠然,人們的視線通常會被藝術作品的表象所吸引,但隱藏在背后的能指部分卻是精華所在,與此同時,藝術家的主觀意愿顯得尤為重要。
部分參展作品

作者:山魚 名稱:圓素-1 尺寸:180*180cm 材質:布面丙烯,針線縫補,拼貼 年代:2019年7月

作者:王超 名稱:Doll-2 尺寸:150*150cm 材質:Digital Print 年代:2018年

作者:古珺姝 名稱:萊布尼茨的提示The Hint of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尺寸:42*42cm 材質:攝影作品 年代:2019年

作者:劉九彰 名稱:鎮 尺寸:60*80cm 材質:丙烯/金屬/Led/擴音喇叭等綜合材料,多媒體裝置及現場即興演奏 年代:2019年

作者:何航飛 名稱:猨翼之山 尺寸:140×71cm 材質:宣紙 丙烯 水粉 年代:2019年

作者:許驀凡 名稱:夢和光陰的疏影橫斜 尺寸:50*50cm*9 材質:水墨等綜合材料 年代:2019年

作者:敖露露 名稱:The Metamorphosis and Other Stories 尺寸:尺寸可變 材質:粘土Clay及布面油畫 年代:2019年9月

作者:張飛宇 名稱:ICU 尺寸:180cm×180cm 材質:綜合材料 年代:2019年

作者:舲雁 名稱:溫和的堅定 尺寸:180*170cm 材質:布面油畫 年代:2019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