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西方現代藝術史中,抽象藝術從一出現就不僅僅只關涉藝術本身,而是在現代性的框架下,涉及到文化與哲學方面的問題。 |
| | |
| 在20世紀的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畢加索的重要性無可置疑。塞尚之后,他掀起了形式——結構的革命浪潮,而綜合立體主義的出現,既改變了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進程,也開啟了大眾圖像、現成物進入繪畫的歷史。 |
| | |
| 歷史地看,批評的失語不僅與批評家在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的轉變有關,而且與中國當代藝術整個文化生態的改變息息相連。 |
|
|
| | |
| 重新梳理當代雕塑的發展歷程,反思當下雕塑藝術現狀,新時期當代雕塑的前行正需要尋找的是一根“清晰的地平線”。 |
| | |
| 李小山的文章發在1985年第7期的《江蘇畫刊》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當時還是南京藝術學院的研究生,文章寫得很犀利,觀點十分尖銳,對傳統水墨,尤其是明清至民國以來的水墨創作進行了批判。 |
| | |
| 就目前中國美術界的創作格局來看,大致可以形成三種藝術史的書寫類型:第一種是以官方主導的價值體系為導向的藝術史;第二種是以學院藝術為主體的藝術史,包括某些具有突出貢獻的藝術/美術學院的創作史;第三種是中... |
|
|
| | |
| 當代藝術如果沒有自身獨特的價值,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我們之所以認同當代藝術,其實認同的就是一種價值。我個人認為,當代藝術是有核心價值的。簡要地說,20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訴求主要體現在兩... |
| | |
| 在討論當代水墨的變遷之前,我們需要對與水墨相關的一些概念進行必要的界定。在過去的三十年中,理論界曾使用過多個概 |
| | |
| 我提名金棕櫚的第一件作品是艾未未的《葵花籽》。我的推介辭是這樣寫的,“毫無疑問,艾未未的《一億顆葵花籽》將是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界最具爭議的作品之一。和他過去作品普遍流露出意識形態的指向性有所不同,... |
|
|
| | |
| 中國的藝術家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西方波普風格的雕塑是1985年,當時美國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Rauschenberg)在中國美術館做展覽,而此時“新潮美術”在國內正剛剛開始。不過,那時的藝術家對波普藝術... |
| | |
| 近年來,當代雕塑領域出現了一批符號化的雕塑。所謂的符號化,就是說這類作品均有著明確的符號特征、相對穩定的個人風格,以及容易辨識的雕塑形象,比如某某是做“紅孩子”的、某某是做“青花”的、某某是做“軍人像... |
| | |
| 從風格與材料上講,中國抽象藝術(主要指架上繪畫)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表現性抽象、媒介性抽象、觀念性抽象。如 |
|
|
| | |
| 如果將討論限定在當代藝術的創作與藝術話語生成的范疇中,近觀既可以體現為一種觀照方式,即藝術家與現實所保持 |
| | |
| 我個人認為,“波普”與卡通沒有必然聯系。在西方現代與后現代的藝術史語境中,波普的出現有兩個主要的藝術史邏輯。一是反抽象表現主義。反抽象表現主義也只是一個表象,波普反對的是整個現代主義藝術的敘事。按照現... |
| | |
| 尚揚的創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迄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程。在不同的創作階段,尚揚都因作品的實驗性、前衛性而倍受美術界矚目。而且,不管是早期的“鄉土風格”,還是90年代初的《大風景》系列,以及2003... |
|
|
| | |
| 20世紀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傷痕”和“鄉土”時期涌現出一批影響中國畫壇的藝術家,由于這批藝術家在藝術風格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