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滑田友的作品提示我們:如果把“寫意”僅僅視為是一種風格,而這個風格又沒有更深層面上和現實發生聯系,那么它就只是附屬于“內容”的裝飾。 |
| | |
| 在藝術的繼承和創新問題上,多數人似乎相信“不破不立”,但我更相信“不立不破”。前者基于“進化論”奠定的敘事模式,多相信藝術風格的推陳出新;而后者更相信傳統基礎上的漸變,或積累到一定程度上的、圍繞某一關... |
| | |
| 最初是在Art-Ba-Ba網站上看到“關于繪畫的十九個個展”展覽,覺得不錯。展覽匯集了我比較喜歡的幾位畫家:馬軻、秦琦、賈藹力、孫遜、徐若濤、李青。這幾位畫家對“繪畫”是有所思考的,他們并非順著繪畫的... |
|
|
| | |
| 對于觀念雕塑這個概念,其實是在1997年我跟殷雙喜聊天的時候聊出來的。但我們當時聊出觀念雕塑(其實,當時我們聊出的是“觀念性雕塑”,但觀念雕塑和觀念性雕塑,其實對我來說是沒有太大影響,在當下中國的語境... |
| | |
| 對于中國水印版畫當代轉型這個話題,我想先從陳琦前兩天的展覽為一個契機談起,我之所以關注這個展覽,是因為 |
| | |
| 2004年的春節一過,除了寫論文以外,便進入了找工作的潮流里面。設計了一份簡歷,漫無目的地投遞,期待奇跡發生。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四處碰壁。后來去農展館參加招聘會,人山人海的場景像是白菜市場,自己是哪棵... |
|
|
| | |
| 為了躲避回京高峰,初六左右就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的當天晚上,就收到師妹代亭從湖南發來的短消息,說是廣州出現了一種怪病,很難治愈。讓我快去藥店購買“板藍根”,以備用。我迅速把消息轉發給了家人和熟悉的師友... |
| | |
| 春節。已經工作過的人,此時又要接過父母的生活資助,心中有些酸楚。當然,這時候的主要生活資助來自我的妻子。 |
| | |
| 1月份,來北京第二次考研。那一年的北京很冷,我穿著最厚的波司登羽絨服,走在去考場的路上,還是能凍透。五門課,我每考一門課前,就把這門課的資料全部撕掉。撕了五次,我考完了,就回了青島。繼續當我的已經不在... |
|
|
| | |
| 《藝術與藝術家辭典》[Art and Artists]提供了關于美術的詳盡信息,包括了涉及世界范圍內的繪畫、雕塑、素描以及版畫作品的諸多詞條,并介紹了創作這些作品的藝術家。這本辭典介紹了藝術史中具有歷... |
| | |
| 1949年建國之后,圍繞“人民”主題進行“歷史”書寫變得越來越自覺。在此之前,在20世紀的“現實主義”語境中,“人民”是突兀地出現于1949年嗎?如果不是,它是怎樣逐漸進入現實記錄者的視野的?其中的藝... |
| | |
| 2009年展覽的主題是“證偽”,2010年展覽的主題是“局中戲”。前者強調一種“不相信”的決絕態度,后者則把“決絕”本身也視為反思對象,即“決絕”本身也是無效的,不過是一場“戲”。在“局”中,把“戲”... |
|
|
| | |
| 通過作品可以知道,這些參展學生發現自己處于“專業”、“學院”、“知識結構”、“意識形態”這些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局”中。他們用繪畫來做“戲”,又經過對某個問題的深入處理和巧妙轉化,拖出了“局”的尾巴... |
| | |
| 2010年4月14日下午,奧利瓦策劃的“偉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紀的中國藝術” 展覽(見“藝術國際”網站[1])開幕。進入現場,可以看出,奧利瓦這次展覽更大意義上是一個中國抽象藝術的“抽樣”展。在這份... |
| | |
| 首先,素描是美術學院的傳統。我們在談論素描的時候,經常會認為它是西方的藝術傳統。其實從20世紀初至今,素描教育在中國已有百年歷史。徐悲鴻、董希文、王式廓、靳尚誼、徐冰、王華祥等幾代藝術家對其進行了積極... |
|
|
| | |
| 這件作品是徐冰回國以后最據“建構”色彩的作品。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家,或者前衛藝術家,從70年代末到現在,仿佛都必須以反思、質疑這樣一種狀態存在。我們看徐冰以前的作品,除了《煙草計劃》以外,他的《天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