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事實上,自去年的“小運動:當代藝術中的自我實踐”開始,三位策展人便有意從傳統的藝術史框架中解放出來,祛除線性邏輯主導的藝術史敘事迷信,力圖呈現一個多元叢生、且不乏共時性的話語生態。 |
| | |
| 無須諱言,迄今為止,漢語學界還沒有真正進入畢加索的專題研究。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西方美術史研究在中國幾乎處于同樣的境地。 |
| | |
| 本文是筆者關于當代水墨的階段性思考,最近完成并提交即將舉行的由皮道堅先生策劃、主持的專題討論會的《形式、筆墨及畫意:當代水墨(山水)話語中的常與變——一個文人畫史的視角》一文就相關問題作了進一步討論。 |
|
|
| | |
| 作為一個現代性的生成,博物館及其教育性面臨著歷史演變帶來的挑戰。從博物館到后博物館,其中關涉到藝術、歷史及文化政治等重重問題的轉向,且其復雜地糾纏在一起。特別是針對當下后博物館現實,如何反思和重構博物... |
| | |
| 在“物—眼—心”之間,楊心廣的實驗為我們探得了“格物”、“致心”及“窮理”的一種可能。不同于“物派”的 |
| | |
| 近三十年來,每每論及中國畫,都自覺不自覺地回到筆墨,以至于似乎除了筆墨,中國畫便一無所有。然而,“在線人間”告訴我們,在筆 |
|
|
| | |
|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當然,藝術家也是生物。 |
| | |
| 2010年9月21—22日,由巫鴻、朱青生和黃專先生主持的“當代水墨與美術史視野”國際研討會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舉行。討論議題盡管涉及“歷史的反思”、“水墨與話語”、“藝術分析的新視野”及“水墨藝術的... |
| | |
| 1948年,格林伯格在《架上畫的危機》一文中提出了“復調繪畫”,即一種滿幅的、統一的、去中心化的,并不斷重復同樣或接近的元素的繪畫形式。但同時他又認為,正是“復調”導致了架上畫的危機,從而使其可能淪為... |
|
|
| | |
| 本屆批評家年會的三個議題(當代藝術與“國家”意識、當代藝術史寫作及藝術批評中的爭論)都是近年來批評界討論最熱的話題。單就“國家”意識的問題,我就先后參加過三次討論,一是鄒躍進老師和賈方舟老師策劃的“敘... |
| | |
| 有關當代藝術史的寫作,我曾經寫過三篇論文:第一篇是針對呂澎《20世紀中國藝術史》,討論寫作方法論,第二篇是針 |
| | |
| 何謂當代藝術批評?一直以來,這些似乎都已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偶爾,也參加一些相關的學術討論,但不知為什么,討 |
|
|
| | |
| 2010年8月27-31日,我參加了由《天涯》雜志社和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主辦的“首屆青年博鰲思想沙龍”。王曉明、蔣子丹、張志揚、孔見、李少君等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高校和媒體的20余位年輕學子出席沙龍... |
| | |
| 如果將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領域的一個界限的話,那么,其顯然亦是為界內外所認同的當代文藝或當代美術的分界點,準確地說是起點。回思這二十余年的變遷,不難發現,社... |
| | |
| 如果記得沒錯的話,“青年批評家”、“第四代批評家”或“新銳批評家”這樣的叫法好像是出自賈方舟等上一代老批評家的口中 |
|
|
| | |
| 1985年冬,栗憲庭發表了《重要的不是藝術》一文,在對“前’85美術運動”時期簡單梳理的基礎上,宣言式的標題“重要的不是藝術”也潛在地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話語基調和價值支點。在栗憲庭看來,“中國基本上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