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抽象”和“表現”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美術創作率先突破的藝術“禁區”。 |
| | |
| “藝術的邊界”是個老問題,盡管其歷史無法媲美“宇宙起源”,但亦堪稱“經典”。 |
| | |
| |
|
|
| | |
| 現在我們開始,先介紹一下這個活動的起源。前年我在編《繆斯藝術》雜志,杜曦云在編《藝術時代》雜志,當時我們看見有很多類似的關于當代藝術的評獎,數量非常多,也包括雜志主辦的評選,有的畫廊主辦的雜志,它的評... |
| | |
| 任何歷史寫作都是通過敘事來完成的。“敘事”,無疑是當代學術研究中最復雜的術語之一,對它的使用和探討幾乎涵蓋了當代 |
| | |
| 2010年因為好幾位老藝術家的去世顯得有些沉重,張仃、華君武剛走,吳冠中也離開我們。對于我們這一輩人而言,對他們的認識大多是從書本和課堂開始的,盡管沒有耳提面命的情誼,但卻能夠更理性地從20世紀中國美... |
|
|
| | |
| 在高名潞等編著的《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的這本書里,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批評家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不是歷史的書寫者。 |
| | |
| 展覽之前就收到好幾位藝術家朋友的邀請,可以看出大家對這個展覽的重視。聯系到Oliva策劃的展覽以及所有人的討論,重點還是“中國”這個關鍵詞,根據Oliva的意思,“天上的”即是“天朝的”、“中國的”,... |
| | |
| 無論是前衛還是后衛,先鋒還是保守,邊緣還是主流,所有文化藝術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建設性意義最終都將以概念的形式得以沉淀和展現。本文將雕塑和裝置兩個概念分割開來,并無意否定兩者間的淵源關系和(特別是在后現代... |
|
|
| | |
| 二十一世紀已經悄然度過它的前十個年頭,世界觀眾對“中國當代藝術”期待卻悄然發生著轉變。一方面,世界當代藝術的格局較十年前已發生了變化,盡管這種變化并不那么明顯;另一方面,中國當代藝術自身也在與歐美藝術... |
| | |
| 我所說的“廣義的藝術批評”/“狹義的藝術批評”和彭德《修史與批評九問》一文談的完全不同。宣文不知如何理解的?匪夷所思。 |
| | |
| 或許這個評選還不完善,但總要有人來開始做,總要朝著上述方向來做。評選沒有任何機構的資金或實物支持,所有參與者本著 |
|
|
| | |
| 藝術批評是與藝術有關的學問、知識、思考以及追問。廣義上的藝術批評包括了藝術理論和藝術哲學等理論形態,是對藝術史、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運動及其思想、背景的分析。涵蓋了新聞報道、媒體述評、訪談、對... |
| | |
| 李心沫最近發表《青年》一文談到我于2005年發表的《為什么沒有“新鄉土”》一文中諸多內容。盡管《青年》一文誤解了“新鄉土”的含義,忽略了文章標題“新鄉土”之前的否定前綴“為什么沒有”,且沒有對我文中的... |
| | |
| 西南藝術一直是中國現當代藝術版圖中最為重要的領地之一,1980年代初鄉土繪畫的成果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主導了中國當時的藝術潮流。然而,與國際上很多流派自身不斷傳承的情況相異(譬如“... |
|
|
| | |
| 作為第一位現代藝術批評家,狄德羅的藝術批評實踐主要體現在1759—1781年之間每兩年一屆法國官方沙龍展的評論以及給《百科全書》所作的關于“美”的詞條中(《關于美之根源及本質的哲學探討》1750年)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