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比德·比格爾為前衛(Avant-garde)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劃分了一條清晰的界限,他研究前衛藝術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供我們借鑒。 |
| | |
| 無論是將85新潮的重點歸結為“美術運動”還是“文化運動”,思潮本身的啟蒙作用毋庸被置疑。新潮的啟蒙總是被拿來與五四運動相比較,并被認為是五四運動的延續。 |
| | |
| 我們不能將傳統僅僅局限于某一種“物質”形式,例如潛在的認為“傳統=國畫”。 |
|
|
| | |
| 進入新世紀的十年中,中國抽象藝術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其標志是藝術界提出了有關中國抽象藝術的方法論。 |
| | |
| 查爾斯·桑德爾·皮爾斯符號學的三分法、運動性、意義的開放性等概念開啟了視覺藝術研究的新視野。 |
| | |
| 作為后殖民主義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東方學》給我們呈現了一部西方如何認識東方的歷史。文學、歷史與政治糾纏不清的曖昧狀 |
|
|
| | |
| 正如法蘭克福學派以批判起家一樣,比格爾的前衛理論也以批判的文學科學為基礎。什么是“批判”?批判并不是設立一個非真理的對立面,目的就是否定非真理。比格爾所認為的批判是建立子馬克思辯證法基礎上的一種認識... |
| | |
| 前些日子法院已經給出本案的宣判結果,本想此事就此罷了,孰料劉向東又出《再說明》一文,隨引起筆者一些不得不說的想 |
| | |
| 今年798雙年展的青年展取名為“塑造未來”,原以為又是一個“火鍋展”,看罷展覽前言,方知展覽主題為藝術與教育。 |
|
|
| | |
| 2003年開展的“中國極多主義”是高名潞先生最完整地一次提出抽象藝術的理論,它是“意派”理論產生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意派”理論的產生基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可以自己把自己說清楚?我們對中國當... |
| | |
| 中國當代藝術史研究的成果,最早呈現在高名潞、周彥、王小箭、王明賢、舒群和童滇著的《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2007年再版時改名為《85美術運動》)。高名潞的前言《作為一般歷史學的當代美術... |
| | |
| 書信越來越成為研究當代藝術史的重要材料。相比那些雜志、報刊等公共媒體夾雜的一絲不茍的文字和心懷叵測的話語,它能讓 |
|
|
| | |
| 近日看到《對高名潞給法院的“反駁材料”的反駁》一文,發現劉向東依然在為自己的無理取鬧做無力的辯解。劉向東在文章中所列22點問題,沒有任何的證據(他7月6日提交的兩份材料,我將隨后寫《質證書》給法院),... |
| | |
| 鄒躍進對于80年代藝術史的書寫顯然建立在高名潞等人和呂澎、易丹的基礎之上。在書寫過程中,不無對兩者的評價,特別是對高名潞觀點評價與引述。在討論80年代核心部分時,鄒躍進將85年黃山會議和前進中的青年美... |
| | |
| 新世紀十年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發展呈現出了新的態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當代藝術機制的建設,這個機制一方面包括藝術空間、美術館、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等實體的建構,另一方面也包括依存于這些空間之下的策展制度、藝術... |
|
|
| | |
| 在川美讀書時,便得知批評家王林在1993年寫過一篇《奧利瓦不是中國的救星》,至今,這篇文章依然是研究90年代后殖民主義批評現象的重要文獻。此次,奧利瓦再次來中國,他的行為和他所面臨的環境顯然與上次大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