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者:今日藝術網 受訪者:彭瑋(青年藝術100執行總監)

“青年藝術100”執行總監彭瑋
問:“青年藝術100”已經走過五個年頭,能否整體講一下這個項目的計劃? 答:2011年對外宣布項目的成立,之前籌備了兩年時間。那時候正好全球經濟危機,市場凋敝。當時青年藝術家是不受關注的,我們團隊的主創人員都是學院出身,與藝術家們年齡相仿,所以對青年藝術家是有情感的,大家都認為應該多多關注年輕人。可是,當時的藝術界都在做成功藝術家展覽,幫助年輕人的項目太少。比如“大學生提名展”雖然做得久,但僅限于在校期間和畢業三年之內。“青年藝術100”的發起是我們的興趣,也是對市場的判斷,年輕群體肯定是未來的發展動向。做一個平臺出來,有機會讓年輕藝術家嶄露頭角,走得更平順些,是很有意義的。至于為什么叫“青年藝術100”,我們考慮100就是一個體量,每年的100個藝術家都來自全國各地,由“海選”評選而出。

2011北京啟動展現場
問:“青年藝術100”是持續性、無止境的延續嗎? 答:開始想得簡單,年輕人需要展覽機會,啟動之后就在全國一線城市做巡展。到了第二年,就加入了韓國藝術家一起呈現,第三年又與意大利拉古納國際獎合作,把全球資源引進到中國來,讓國內藝術家看到其他國家的整體面貌,同時開放港澳臺地區的藝術家進入到項目中來。展覽上除了大陸之外,還去了香港、澳門、臺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做巡展。通過不斷地對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把項目做得更加立體和多元。
問:項目的核心競爭力與推廣策略是什么? 答:現在各類青年藝術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而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學術”,一開始選擇藝術家就要通過嚴格的篩選。我們每年邀請9到11位評委,包括館長、批評家、獨立策展人、前輩知名藝術家,共同推薦、篩選年輕藝術家。這里面沒有一位是市場方面的專家,如畫廊、拍賣行都沒有邀請,因為我們偏重于有學術力量、好的價值觀、優秀的藝術家和作品。評委是每年要更換一半,目的是不讓趣味趨同,使選上的藝術家可以平均一些。如果只考慮哪個好賣選哪個,項目肯定不能長遠發展。一直以來我們堅持的原則就是,相信有價值的好作品都要有學術性,且最終一定會被市場認同,只不過是或早或晚的問題。雖然不是每位參加“青年藝術100”的未來就一定成為大師,但是通過對幾千名報名者進行精挑細選,就擺明了項目的發展方向和品牌的核心價值。

“青年藝術100”藝委會
問:作為品牌推廣公司,如何解決生存問題?如何解決市場與學術的矛盾? 答:我們不需要依賴銷售和買賣作品,除了為藝術家做展覽之外,我們有策劃性推廣活動。因為我們有足夠的學術權威,對青年藝術家群體足夠了解,由此通過各行業間的跨界,策劃主題性展覽活動。很多企業想跟藝術沾邊,地產、拍賣、時尚、金融等,例如珠寶品牌和藝術家合作,藝術家就可以通過他的創作為其詮釋品牌。我們在選擇藝術家的時候,會有的放矢去選擇而不強求。當代藝術圈是小眾文化,如何讓更多人去了解,就要往藝術圈外去推廣。商業和學術要兩條腿走路,把幾個層面分清楚。“青年藝術100”的展覽方面,我們用五年搭建出一個梯級的體系——第一個是100人的展覽,匯聚海選出的青年藝術家;第二是在“微個展”中挑選出10個藝術家,他們還沒達到能做大型個展的機會,以“微個展”的方式呈現;第三個是“名泰新銳計劃個展”,是一項中型展覽,選擇五到八個更加成熟一些的藝術家在這個層面上呈現想法;最上面的是“百里挑一”的大型個展,每年選擇一到兩個足夠成熟的藝術家。這樣一來,對各方面的藝術家能看得很清楚,有一個晉升的通道,也有獎項鼓勵優秀的藝術家。

【2015名泰新銳個展推廣計劃】展覽海報
問:這個梯級階梯是如何改變藝術家的成長軌跡的,有哪些故事?與社會合作的品牌推廣項目,又有哪些案例呢? 答:這幾年積累的故事有很多。比如2011年我去到藝術家工作室,好幾個藝術家都很慘烈,我的印象很深。那時候黑橋稍好一點,宋莊更差,藝術家在宋莊租農民房子,坐在床上畫畫,我就問他們“生活這么艱苦,你能堅持?”他們說“比之前好多了,以前只能吃到白菜。”另外有一個是沉寂了五年的藝術家,在宋莊自己燒煤取暖,根本沒有展覽機會。他中途回家了,又返回來,心里只想著做藝術。很多剛畢業的藝術家都說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老師沒告訴畢業怎么辦。當初第一年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影響力不行,有藝術家反映“騙子太多,不想參加!”和他們交流一開始會很困難,你還要給藝術家解釋,包括怎么準備資料,如何運輸作品等。2011年青年藝術100北京啟動展在地壇舉辦以后,藝術家很開心,說從來沒見過這么多人看我的畫。當時我們做了一個視頻,每位藝術家都出鏡了,有些藝術家換了評委還能被選上,我們在制作的視頻里每年看到藝術家在變化。從最初像“屌絲”一樣的穿跨欄背心,到后來打扮得越來越高大上,期間的精神面貌變化很大。期間很多年輕人被畫廊、基金會、美術館挖掘到,例如遲群在2011年從美院壁畫系畢業時覺得很迷茫,不知道怎么以后的方向。她當時在畫抽象,畫面有打磨的效果,遠看很不清楚的,之前做的畫冊上完全呈現不出遲群作品的特色和質感。我找到她,告訴她你很特別,當時很多畫廊都覺得她不好,不怎么看好她。第一步幫助我們覺得不錯的藝術家建立信心是很重要的,通過我們和一些評委老師讓她感受到這種認可。后來我就幫她介紹老師 “你要堅持下去,不能別人說幾句你就不干了。”一年以后,她也一直在堅持研究作品,上海的丁乙老師也在推薦她去做展覽,今年在名泰空間也給遲群做了她北京的第一個個展。通過幾次展覽后大家也看到了遲群的堅持和成長,她也逐漸得到了一些藝術圈內人的認可。之后圈子里一提到年輕藝術家在畫抽象的肯定說到遲群。但誰能想到當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打擊她呢?其實這樣的人很多,我們與藝術家的關系不是甲方乙方的關系,而是像朋友一樣的關系,我們在前面幾年與藝術家建立了深厚的關系,是精神層面上的,一個有組織的大家庭。在與企業合作方面,藝術家也分類型,大多數年輕人是愿意接受新鮮事物的,愿意去嘗試與不同媒介的合作。去年恒和珠寶想提升品牌質量,我們找到藝術家設計了一套羊年紀念鉆石,藝術家的設計能夠對應上自己作品的風格,英菲尼迪新款汽車發布,我們的藝術家也設計了一套場景,結果雙方都很開心。

“兩種關系——遲群個人作品展”展覽現場
問:團隊是如何銷售作品的?藏家由哪些人群組成? 答:我們不是做銷售出身,而是從學院做學術出身。我們不會跟人家說這個東西特別的好賣、能升值,更多的是說我們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我看好哪種類型,它的發展脈絡。客戶聽后不覺得它能漲幅,而是被什么是藝術、什么是美吸引到,達到一種精神層面的愉悅。我們面對的是物質方面得到滿足后,在精神上有特殊需要的高知人群,這些人從慢慢不懂到懵懵懂懂到可以向朋友介紹藝術,藏家也隨著我們一路在成長,像銀行醫生律師都是我們群體中的人。客戶還是以本土的占大多數,但近幾年國外的展覽也在參加,也有了一些外國的藏家。
問:青年藝術家在現在這種環境下的利與弊? 答:之前的大環境因為缺少這樣的活動,所以我們會跟藝術家說一定要多多參加。但是近幾年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多,現在和藝術家談就說在同類機構上要選擇性的參加,要學會做減法。每一年你都要有自己的規劃,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為了參加展覽而參加展覽是不行的。我們現在不光是在做展覽,也在做講座,為藝術家做一些普及性的教育工作。很多人畢業以后是不知道如何去做一個藝術家的,這方面的意識為零。有的人連代理畫廊都沒有,還沒進入到一級市場就直接送拍賣公司上拍了,拍了高價格還覺得很不錯。以后就按照這個價格賣吧!結果都賣不出去,搞得自己在市場方面上不去也下不來,這種尷尬的情況有很多。你既然決定走這條路,就要知道其中的游戲規則。在市場不錯的環境下,有的藝術家開始變得很傲氣,看不清自己。我們認為,年輕的藝術家不來參加沒有關系,但你要認識到自己適合什么,要有的放矢。我們的身份有時候也很尷尬,藝術家會懷疑你很功利。但是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讓藝術市場有一個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跟藝術家灌輸的是如何遵守游戲規則,當藝術家了解了情況后會說“你們是在做公益組織嗎?”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藝術家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問:“青年藝術100”的團隊人員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答:都是美術相關專業畢業的,以美術史、美術管理專業為主,都是業內人員。我們不會在社會上招銷售團隊,因為藝術不是商品,不能以“銷售”的性質對待,要從藝術的本質方面來做,需要真正搞懂藝術才可以。

“青年藝術100”主創團隊
問:現在一年下來有多少展覽和講座呢? 答:國內的展覽,大型群展在北上廣有四到五場,主題展、專題展每個月會有一到兩個,“名泰空間計劃”每年有八個左右的個展。國外的展覽每年有三四個。講座方面,北京的啟動展會有十六到二十個講座,“遲群個展”一個展覽就會配四個講座,此外每個活動都會有一到兩個講座。講座論壇非常多:有“藝術大講堂”的課程,還有一些“系列講座”;此外,每隔兩個星期還要邀請藝術家進行“藝術的故事”講座對自己的藝術脈絡進行梳理;還有“名師面對面”,其中大部分是美院體系的老師,讓藝術家跟他們的偶像交流。除此之外,還有中新社、湖南美術出版社等出版活動。
問:請談談一個年輕藝術家要如何規劃自己才能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答:年輕人畢業之后,首先要下定決心是否要做一個藝術家?下定決心后,前五年是很難熬的,堅持過了就一定會走這條路了。然后要設定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先定一個三到五年的目標,做好基礎準備。還得學會怎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怎么推銷自己。什么是一級市場,什么是二級市場,都要考慮周全才可以。有的畫廊來找年輕藝術家,藝術家就很開心,但其實你要雙向考慮,畫廊的能力,它代理的風格,還有就是你能給畫廊帶來什么,想清楚這些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2014年度“青年藝術100”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