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者:今日藝術網 受訪者:李國華(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項目負責人)

“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項目負責人李國華
問:“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從2011年在文化部舉辦發布會開始,距今已經四年多了,進展和預期一樣么? 答:德美藝嘉從做藝術品基金開始,后來跟文化部合作“青年藝術家扶持推廣計劃”(以下簡稱CYAP),十年來與藝術家一起成長。最初做的時候,類似的項目很少,現在已經很多了,年輕人從不受關注到受關注,期間變化很大,整體上是好現象。CYAP的藝術家一開始是從1300人中選擇100個左右,合作中的名單也在變化,最初的100多人現在剩下了60人,有些已經不需要扶持了,簽約了畫廊。去年我們又做了一個水墨的評選,從700多人中最終選了78人加入進來。

CYAP首次新聞發布會在文化部召開
問:民營企業與文化部下屬協會的合作有哪些便利條件?這是不是一個大趨勢? 答:這種合作有很多,文化部下屬單位有兩個,就是“中展”和“中演”,它們有一個共同的集團叫“對外文化集團”。這兩個公司和民營公司合作,是十八大以后的政策趨勢,國務院把部分國企民營化。在對接政府資源上,相對于純民營的企業自然有更多的便利,比如海外的展覽,大多數是得到政府支持的。包括我們承辦的項目上,如“青年藝術周”、“中法文化年”等等都是政府在背后做支持。政府現在對當代藝術的包容度提升了很多,因為國家也要做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等等各種國際展覽。最初參加的時候拿了陜西的民間剪紙,結果讓人家給笑話了,現在也慢慢參與到國際游戲當中去,政府也在不斷提高。政府官員現在每年大半時間都在外面參加各種活動,其實,他們看到的東西比國內的當代藝術家都更“當代”。
問:咱們這個計劃最主要的優勢就是國際合作,您如何看最早一批藝術家通過兜售中國符號受到國際關注?現在這批年輕藝術家如何去與國際平臺對接? 答:現在與過去時代不一樣。張曉剛那個時代國家沒有完全開放,西方世界對社會主義有神秘感,方力均的畫登上《紐約時報》引起轟動,就是西方對共產主義有窺視心的結果。陳丹青說為什么他們最早能畫出“傷痕繪畫”等作品,因為他們都是高干子弟,能夠看到一些內部的畫冊、資料。當時中國經濟也相對比較弱,西方中小藏家在那個時候哺育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張曉剛1992年的一張《大家庭》在紐約賣出了200美金。但反觀現在,中國的經濟跟上來了,中國人的畫賣的比西方大師還要貴。通過互聯網信息化,中國和外面的情況都完全透明了,紐約發生的事情北京立馬就能知道。現在藝術家不是跟國內比拼,而是和全球比拼。好事情是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做藝術,壞事是明顯比別人差很多,模仿和抄襲全都沒有用了。現在的藝術市場也有點過頭了,資本不斷在追逐利益,腐蝕了青年藝術家。比如拍賣行走進了校園,搞得青年藝術家很浮躁。

CYAP攜中意青年藝術家亮相首屆中意文化論壇“橋·邸蘊”中意文化論壇交流展
問:CYAP與藝術家合作,會全方位考慮他們的長遠發展么?在推廣上相比同類有何區別? 答:之所以叫“扶持推廣計劃”,就不是太考慮商業的問題,是一個相對純粹的扶持和幫助。公司也有別的部門,比如拍賣和運作成熟藝術家等。這個項目也是文化部的需求,國家要做一些公益性事業,所以我們就沒有太多考慮到商業運作的問題。項目由全球九位評委共同評選,他們會挑選有質量的藝術家,但需要被扶持的年輕人的作品肯定不是十分成熟。此外,我們的推廣策略,就是每年都會有不同項目。“青年藝術100”的商業痕跡濃郁,像展銷會一樣,展出完了就賣掉作品。我們本身是有很多項目的,文化部給我們提供大量美術館的計劃,而且因為我們自己也要去參加國際上的博覽會,就順便把這批藝術家帶過去參展、培養,每年大大小小幾十場活動。我們和藝術家的合作是長期的,每年提交作品入庫,一直存放到十年之后,如果這個過程沒有銷售,會再退還給他。CYAP帶來的收入不多,公司還是依靠成功的藝術大家解決經濟上的問題。比如我們的基金買了很多尚揚、陳逸飛、潘公凱、劉小東、毛焰、崔如琢的作品,募集了很大一筆資金,收益還是蠻不錯的。

CYAP攜青年藝術家共慶奧地利國慶日
問:今年又有水墨選拔,年輕藝術家的水墨有沒有新的可能性?水墨版塊邀請很多傳統的藝術家,如馮遠、劉大為、崔如琢等,是怎么考慮的? 答:水墨只是今年被選擇的一個畫種,后面還有雕塑、裝置、影像等項目。因為之前是油畫為主,加入水墨也是政府需求,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其實水墨從當代藝術上考慮有效性不是很強,但從中國文化的現狀來看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就仿佛是北京和地級市的差別,是798和琉璃廠的差別。中國的現實是大多數國人、收藏家、地市級都還處在一個比較傳統的文化觀念上。我們是有官方背景的,不能只考慮文化先鋒性,還要考慮文化的現狀。水墨這塊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為基礎,而不是以西方思路為基礎,西方人是從當代藝術來看中國,選擇水墨作品就會選擇當代藝術中有一點水墨語言的。我們評選水墨,是從傳統文化衍生而來的水墨,藝術家是從水墨的系統發展而來的,而非從當代藝術系統跨越來的。

CYAP大師課第三期:崔如琢先生與青年藝術家的對談
問:項目的設置很互補、很豐富。 答:對,中國的現實就是這樣紛亂。其實西方也是,既有安迪·沃霍兒,也有懷斯。只是在當代的中國更加明顯了,CYAP就是要考慮這個中國現實。
問:宏觀來看,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情況是怎樣的? 答:現在市場推出青年藝術家的速度實在太快了!70后已經晚了。但是國際上來看,沒到50歲都可以是青年藝術家。中國現在主推80后,過三五年后就開始推90后了,這是時代的特征,什么樣的資本造就什么樣的人。過去還有美協等政府組織,現在就是靠市場來支撐整個藝術的生態。資本就是特別著急,這個跟中國的實際政策有關。美國的政府稅收是非常支持藝術的,家族有遺產繼承的,你不捐獻美術館就要交很多稅,所以很多人就選擇捐給藝術,讓自己的名字能夠流傳。可是我們國家沒有,中國的遺產稅沒有實施。西方是一個供養體系,中國是買來迅速升值。政府的支持要進一步擴大,才能讓進入藝術品的資金不那么著急,房地產和股市的錢應該是熱錢,而流進藝術的錢必須是閑錢,這需要有政府的引導。每年需要翻倍的資本培養出來的藝術一定是慌亂的,平均三年超爛一批年輕藝術家。拍賣行跨越畫廊直接接手年輕藝術家不是一件好事情,拍賣行能關注同一個藝術家多久?它一年關注上千人,明年又換了一批人。我認識一個畫工筆的藝術家,他畢業時通過拍賣拍了五十萬,現在給自己定兩萬一平尺,因為賣便宜了不甘心,就開始浮躁了。張曉剛當年窮了很長時間,是通過歐美的資金從幾百美金一點一點做起來,慢慢把那種品質的藝術培養出來。中國的藝術問題到最后其實就是資本的問題。

CYAP“橋·邸蘊”活動為藝術家橋接機遇
問:一個剛從美院畢業的藝術家要如何規劃自己,才能既符合中國的現實又能健康發展? 答:如果是水墨領域,假設研究生畢業,首先要畫上幾年,磨練自己的技術,找到風格和語言。等到有自己的面貌出現的時候,就要開始做推廣了,讓機構能找到你。如果你的品質不差的話,依照現在的環境都會被選上。你需要了解市場規則,以前有種畫販子一下子買你一千平尺,定你五年、八年,直接給你匯一百萬,然后很多人禁不住誘惑坐不住了。這時你要權衡自己的狀況,你要很需要這筆錢就沒辦法了,但是你要是覺得自己能吃得飽,就先緩一緩,給自己做一個長期規劃,然后慢慢做自己的市場,一邊進步一邊培養真實的粉絲,就能得到長久發展。現在有大量例子,有些人一年賣幾百萬,然后一輩子就再也沒有賣過畫了。當代藝術中油畫要好一點,但如果你做裝置、影像、行為,我覺得至少會有五到十年沒有人理你,在中國做當代藝術可以賣的東西是不多的,要么是頂尖的富人在收藏,要么是特別懂的人在買單。做行為藝術的就更慘了,是要自己為理想買單的。但是,在一個行業堅持做二十年,你的品質一定不會差,最后走向成功的藝術家都是這樣來的。當然這里面也許會有一個更大的成功,而不是簡單的市場問題,可能是能夠進入美術史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總體來說年輕藝術家要有三步走:第一,看清自己;第二,把自己的藝術做好;第三,找一個好的合作方,讓自己的走得穩一點。其實,這個時代還是給每個人都有飯吃的。

CYAP攜青年藝術家參加2015 ART PARIS國際藝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