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博物館68歲的格拉斯哥人尼爾·麥格雷戈是英國功績勛章的擁有者,這項由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親自授予的勛章,是英國針對科學、藝術、文學或推廣文化方面有顯著成就的人士頒發的最崇高榮譽,包括女王夫婦在內,整個英聯邦國家只有20多人有資格戴上這種紅藍相間的十字勛章。
大凡了解麥格雷戈的人,沒人會覺得他配不上這項榮譽,因為成為大英博物館館長十多年來,他帶領這家世界上規模龐大、知名度極高的博物館,一步步前行,適應越來越扁平化的世界。
在博物館的管理和發展規劃方面,麥格雷戈也遇到了問題,也是目前讓所有博物館撓頭的問題。無論是在展品上還是經費上,近年來全球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都面臨轉型的難題。
博物館成為文明的一部分
雖然全世界每一家博物館都在展示人類的歷史,但大英博物館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本身也已成為歷史文明的一部分。這家博物館建立于1753年,是全球首家國立公共博物館,成立六年后正式對公眾開放,因此2014年適逢大英博物館開放255周年。
在這樣擁有紀念意義的年份里,身為大英博物館館長的麥格雷戈自然是喜氣洋洋。遠的不說,僅在2013年這家博物館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共有670萬人次參觀,不但比2012年高出20%,也打破2008年600萬人次的紀錄。據統計,該博物館在2013年訪客最多的一天是8月16日,那一天是星期五,有3。38萬人次的訪客。麥格雷戈稱,“我很高興去年有這么多人參觀大英博物館的世界藏品。”
麥格雷戈一語點出了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藏品。之所以會有如此多人涌進大英博物館,是因為那里的藏品由跨越世界文化史的近千萬件文物組成,從原始人類的石器到20世紀的版畫,跨越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其中包括解開埃及文明鑰匙的羅塞塔石碑、亞述王國的獵獅浮雕、中美洲阿茲泰克文明的綠松石雙頭蛇等,每一件藏品都代表人類歷史上一個個輝煌燦爛的時期。
“二百多年前英國議會批準建立大英博物館時的宗旨之一,是讓世界上所有好學和好奇的人來到這里,發現他們自己的歷史,找回那些沒有書面記載的歷史佐證,讓幸存下來的物品講述故事。”麥格雷戈告訴記者。
作為全球最有聲譽的博物館,起初大英博物館對所有“好學求知的人”免費開放。按照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解釋,這種做法是基于啟蒙思想,也就是說,盡管人類文化間存在著差異,但是通過彼此交流,它們是可以互相了解的。大英博物館一直自詡是這種人類跨文化研究的平臺,目前每年來這里通過參觀藏品接受“啟蒙”的全球觀眾,數以百萬計。
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大英博物館里面那些琳瑯滿目的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來源算不上光彩。因為博物館的建立正趕上英國崛起為“日不落帝國”,正是其在全球擴張的時候。英國人借著堅船利炮縱橫七海,從全世界掠奪無數的歷史精品,運到大英博物館來。
從大英博物館進門后往左邊走,本刊記者看到一座“功勛墻”,上面的磚上密密麻麻刻了不少為博物館添磚加瓦的人的名字。其中既有漢斯·斯隆爵士這樣的博物學家,也不乏火燒圓明園以及掠奪帕特農神廟的埃爾金父子等一大批在國外臭名昭著的名字。
大英博物館目前有超過700萬件藏品,麥格雷戈認為,“人們參觀博物館就應該像閱讀‘格列佛游記’一樣,通過不同的展品來經歷一次不凡的世界旅行。”
在展品方面讓麥格雷戈頭疼的,是一些當年被掠奪國家接受了足夠的“啟蒙”后,讓文物認祖歸宗的要求。比如,希臘就一直要求英國歸還曾經屬于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并且在雅典衛城建造了新的博物館,準備安置回家的文物。
早在2003年時,麥格雷戈就堅決對希臘的要求說“不”,稱埃爾金大理石雕永遠不會歸還給希臘,也不會借給希臘展覽,只希望希臘政府接受一個大理石雕復制品。
如今在這個問題上,麥格雷戈的態度有所松動,起碼說起中國文物來,發生了變化。雖然他堅稱博物館需要全球各國的文物,但也表示大英博物館愿與中國合作,追回圓明園文物,也愿意圍繞有爭議的文物問題與中國研究人員展開聯合調查。這種逐漸開放的態度,正是大英博物館適應世界發展的表現之一。
怎樣應對經費短缺
對于麥格雷戈來說,面對文物的國外追訴,可以用法律來遮掩,將問題全推給英國政府。可有關英國政府削減經費的問題,他就不得不獨自面對了。
麥格雷戈算得上是一位勤儉持家的高手。上任伊始,他接手的就是一個每年有500萬英鎊赤字的爛攤子。因此這位學院派的資深研究人員不得不使出一些“外交手腕”—雖然他本人不喜歡這樣的說法—為博物館的生存發展四處化緣拉贊助,讓博物館適應在全球經濟危機下的艱難歲月。
博物館在前幾年還是過了一段好日子。當時鑒于商業化的侵襲,英國人越來越愿意出入于牛津街商業區或者哈羅茲百貨商場這些物欲橫流的地方。為了反低俗,英國政府撥出大筆資金給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讓其進行文化教育建設。于是乎,大英博物館開始門迎四海、泰特當代藝術館雄踞泰晤士河南岸,大英圖書館新樓拔地而起。
對博物館等機構而言,英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扮演著“發動機”和“財神爺”的角色,撒下大筆英鎊。這不但幫助文化機構組織舉辦大量活動,而且也讓這些機構的員工享受著與公務員類似的薪酬。在政府撥款的羽翼下,英國的文化機構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結束了這段好時光。危機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財政赤字。根據政府通過的財政年度預算案里,博物館、畫廊和歷史遺產等文化方面的支出在總體預算中所占的比例約為1%,比往年有所下降。政府為了削減公共開支,狠狠一刀砍到博物館的頭上。
麥格雷戈也有應對辦法,他曾經糾集了泰特藝術館館長塞爾塔、國家劇院院長海特納爾等一幫英國文化界響當當的大人物,舉著“要舍得給文化花錢!”等標語牌,像討薪民工一樣委屈地并排坐在大英博物館的臺階上。他還誘惑政府,稱“給博物館等文化領域不是賠本買賣,每投入1英鎊能創造出2英鎊的產出”。
金融危機把博物館“飯來張口”的日子變成了明日黃花,館長們不得不斯文掃地向政府伸手要錢,同時也不得不另想辦法。這些整天和故紙堆打交道的聰明大腦開始搞起了經營,目前商業經營性收入在英國各個博物館收入中所占比例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當然,英國博物館并不會把房子租出去搞什么樓堂館所,頂多是盡量掙點不帶煙火味的“文化錢”。
博物館的經營性活動慢慢成為獲取博物館運營資金的最有效渠道。在免費開放的形式下,英國博物館的經營性活動中,以博物館的文化產品經營和臨時展覽的門票收入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前者如博物館開發的各類紀念品,在每個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里,從幾十便士的活頁紙、明信片到上千英鎊的文物仿制品陳列得琳瑯滿目,這些基于本館的性質、特點和藏品而開發出的紀念品極具特色,每一個參觀者都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紀念品。
大多數博物館提供餐飲服務,為觀眾提供休息、飲用咖啡、茶等飲料和食品。
以麥格雷戈為代表的博物館掌門人籌集資金經驗豐富,在伸手向政府要錢的同時,也沒忘記零敲碎打的小錢來源。博物館的門口,往往擺著好幾個捐助箱。博物館免票,但擺個箱子讓愿者上鉤是很重要的一環。從箱子上的標示也能看得出博物館國際化的一面,用了好幾種語言勸人慷慨解囊,而且不管是英鎊、美元、歐元還是日元、人民幣,統統來者不拒—如果加一個匯率表,就有點換匯商店的味道了。不管怎么說,這些遍布全球的幣種,起碼也反映了博物館走向世界的步伐。
新出路:國際化與特展
博物館走向世界,并不僅僅是擺著捐款箱的入口這一條路,網絡也是捷徑。2013年大英博物館網站的使用流量增加了47%,達到1950萬次訪問。對此,麥格雷戈頗為自豪,他說:“在博物館展覽,在全國、國際上借出及巡回展覽,在大屏幕上和在網上觀看,顯示這個確實充滿活力的收藏是屬于全球公民的,也為他們所用。”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博物館網站上瀏覽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但凡有機會都要走到櫥窗前,一睹文物的真容,也就是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大英博物館連續多年成為英國最熱門的旅游景點—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名叫大英博物館,但蜂擁而至的人中沒有幾個是來看英國文物的,他們都是想到這個文明的殿堂來認識世界。
總體而言,英國的各個博物館很好地發揮了認知窗口的作用。除了大英博物館外,英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五強中,其他四個席位也都被博物館包攬。泰特現代美術館、國家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以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均是游客青睞之地,這些博物館的魅力和它們的館藏一樣,魅力經久不衰。
英國旅游局的統計顯示,2013年海外游客來英國旅行的次數超過3000萬人次,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行程都包括造訪博物館和畫廊等英國文化機構。英格蘭旅游局的執行總監桑蒂·道說,“我們擁有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這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由于有龐大的參觀人數作保證,英國的博物館也經常策劃一些專題性的特展。這些特展一方面可獲得社會贊助,另一方面可靠出售門票取得收入。比如,大英博物館這兩年陸續舉辦過“埃及亡靈書”、“阿富汗文物”、“印度之夏”“龐貝古城”等特展,均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其中,“龐貝古城”在6個月的展期中賣出了47.1萬張票,成為大英博物館歷史上第三大最受歡迎的展覽。最受歡迎展覽的頭兩位分別是1972年吸引了160萬參觀人次的“圖坦卡門”,以及2007年吸引了85萬人次參觀的“中國兵馬俑”。
除了展現宏觀歷史的特展外,大英博物館也舉辦一些“小切口”的國際特展,比如2013年年底就舉辦了為期3個月的近代日本情色畫展,展示了150件日本情色藝術品,堪稱該博物館歷史上一次大膽的展覽。
麥格雷戈表示,“‘性’在日本文化中有兩面,一面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但另一面卻又非常不同。”展覽以春宮圖的形式,展現出“性”在日本及歐洲的差異。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春宮圖頗類似當代日本卡通,且鮮有圖片是完全裸體的。雖如此,博物館還是規定了只有16歲以上人士才能參觀。
關鍵詞:英國博物館 網絡化 推廣
更多新聞:
徐累:“世界的殼”在兩極間回旋 納米技術畫世界最小蒙娜麗莎 僅發絲1/3寬 古根海姆博物館奢侈裝修 10萬美金做墻紙 2萬多張海報,藝術淹沒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