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首論頻道 > 詳細內容
法國藝術家發明繪畫機器人
                            
日期: 2012/11/22 10:06:17    作者:今日藝術網     來源: 信息時報    

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發明了一種繪畫機器人

特雷塞的機器人在今年10月的一次藝術展上為觀眾表演繪畫

左邊是藝術家特雷塞的素描作品,右邊是機器人的作品,你能看出來嗎?  

  網友Rick Berry稱:“我簡直分不清。如果說有區別,那就是:左邊的更卡通一些,傳達藝術家的內在想法。而右邊的看起來雖然工整,但卻看不出其內在表現。”

  機器人和藝術創造看起來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范疇,而據美國媒體15日報道,上周末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在一個科技大會上匯報自己的繪畫機器人制作進程。

  藝術和電腦雙重愛好

  帕特里克·特雷塞的大半生都與藝術和科技有著不解之緣。生于一個藝術家和工程師的家庭,特雷塞年輕時在巴黎學習藝術,在大學里他卻避開藝術學習商用電腦。畢業后,又“發現電腦實在無聊”,重新回歸藝術創作,特別是繪畫,想成為一名畫家。他的確做到了,他的作品曾在巴黎和倫敦展出。然而“卻逐漸發現自己與現實脫節,無法適應社會。”在本月11日墨西哥普埃布拉的一次會議上,特雷塞這樣稱。這種情況后來越來越嚴重,最終影響到他的藝術創作。

  30多歲時,特雷塞鼓起勇氣決定去尋求精神治療,而一些藥物和配方對他也有效果。但是又一個問題,“我發現身體好了一些之后,卻無法再找到對藝術的激情,無法親手再來畫畫。”他稱。也正是這個原因,讓他有機會發明了一種代替他實現藝術創作的機器人。特雷塞自己編制程序,“訓練”這個新型機器人繪畫人類肖像,機器人的繪畫水平基于特雷塞的繪畫技能。

  可模仿人類素描寫生

  這款機器人擁有連接至機器人大腦系統的“眼睛”,能夠部分模擬特雷塞的繪畫技能。它能夠觀摩繪畫大師特雷塞的繪畫和素描寫生過程,然后將自己所學到技能通過機械手臂繪畫模特的肖像。

  它并不像“終結者”的機械眼睛那樣冷血殘忍,但卻擁有驚人的繪畫技能,不僅讓觀看者印象深刻,更讓他們賞心悅目。

  特雷塞的合作者倫敦大學弗雷德里克·雷爾萊瑪瑞教授說:“雖然這款機器人僅能繪制局部面部,但它的知覺系統和其他神經生物學系統已達到一定先進水平,此時我們還結合了先進的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視覺系統和人工智能。目前它已具備藝術家人體肖像素描技能的辨識和認知水平。”

  目前,該機器人系統缺乏“繪畫意識”,特雷塞和雷爾萊瑪瑞計劃進一步進行升級改造,使機器人能夠進行自我思考,依照自己的機器人思維進行繪畫。

  人類的創造性可以編成程序嗎?

  特雷塞的機器人之所以能畫出逼真的素描,是由于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算法,讓機器人的攝像頭一旦檢測到人的臉部時,就近似地執行這些步驟。當前,視覺感知的研究正在迅速發展,將會促使這個機器人工作得更為精致和復雜。紐約葉史瓦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個人在作畫時,他眼睛的運動要比在簡單地看某個對象時更為精確。

  與此同時,關于藝術家和非藝術家在認知方面的差異,倫敦的坎伯韋爾藝術學院正在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腦部掃描來進行研究。“當我們在作畫時,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非常重要的,” 特雷塞說,“我們希望把現有的研究成果納入在下兩年機器人研究的規劃。”

  研究小組希望,通過調整他們的軟件,將逐步揭示出人類創造性的各個基本組成部分。然而人類的創造性真的可以編成程序嗎?并且是一臺機器的工作究竟算不算藝術?特雷塞的合作者雷爾萊瑪瑞說:“藝術關注觀念和觀察者與它關注技術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是:一臺機器可以識別藝術嗎?特雷塞研究小組的長期目標之一是使機器人發展出自己的批判意識,并決定是否保留或刪除它自己所畫出的筆畫。

  德國機器人演奏樂曲

  無獨有偶。德國藝術家團體Robotlab也曾開發出繪畫機器人。Robotlab最擅長的是通過對產業機器人的程序進行深入研究,賦予機器人與工廠內作業完全不同的“表現行為”。

  日本“名古屋機器人博物館”曾展出德國藝術家團體Robotlab的兩件作品,展示主題是“今天可能休息?”。一件作品是先讓人在屏幕前擺好姿勢,利用安裝在機器人手臂上的相機進行識別,而后利用魔術手法將人擺出的姿勢描繪到白板上。

  另一作品則是通過控制馬達轉動,改變聲音的高低,一邊來回繞行一邊演奏樂曲,包括《昨日》和《致愛麗絲》等在內共有10多首曲目。兩件作品都是使用德國KUKA公司的垂直多關節機器人,表現了平時從事焊接和組裝作業的機器人,休息時的情景。

  捷克機器人創作雕塑

  機器人不僅可以幫藝術家畫畫,還可以創作雕塑。捷克藝術家費德里科·迪亞斯曾使用機器人創作了一幅名為《幾何死亡頻率》的作品。這幅巨大的作品從2010年10月23日開始創作,直到今年3月才結束。作品使用了42萬個黑球,通過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手臂的擺放,創作出一幅50英尺(約15米)長,20英尺(約6米)高的波浪狀作品,整整占去博物館的一個院子。外界的一切東西,包括時間以及參觀者人數,甚至參觀者的衣服顏色都影響作品的顏色和形狀。對參觀者來說,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體驗。

  據悉,事先設定好的程序讓兩個機器人能夠相互配合,每12小時能夠擺放2000個直徑為5厘米的球。對藝術家迪亞斯來說,機器人就像是“我們感官的延伸”,讓人類的能力超過身體的局限。同樣的方法,社會利用技術來延伸個體經驗,如創造“社交網絡”等。技術讓人超越自身,完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

  網友評論

  難道只是冷冰冰的機器就可以繪畫了嗎?偉大藝術的背后必須要有人類的藝術激情。——JOHN

  Photoshop軟件用起來不是更快捷嗎?

  ——Chris

  一個機器人會繪畫更顯示出技術的局限,人類的想象才是藝術騰飛的翅膀。

  ——Kai D

  機器人不能做的事情正在越來越少。加州大學教授圣·克魯斯花了30年時間讓軟件可以創作樂曲,即使專業的音樂人也不能分辨出是機器譜的曲。——RobertSF

關鍵詞:機器人 繪畫 科技

相關新聞:

  “3D打印”使007和美國軍方如虎添翼
  蜜蜂可以成為藝術品專家?
  加拿大虛擬畫廊幫藝術家圓夢
  高科技破解蒙娜麗莎微笑之謎

  
·CYAP項目負責人李國華專訪
·Hi21新銳藝術市集運營總監李宜斐專訪
·楊畫廊創始人楊洋專訪
·青年藝術100執行總監彭瑋專訪
·大藝網CEO劉穎專訪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盧浮宮揭開神秘面紗
·搜·藏·曬
·《藝術+拍賣》藝術權力榜單
·設計師丹-羅斯加德
·“氣球”系列燈具
·班克斯支持占領倫敦運動(圖)
·法貝熱的復活節彩蛋
·夢露戲服將舉行第2次拍賣
·專家聲稱又發現達芬奇作品
·攝影師拍攝藝術界名流辦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輕藝術家2015年最具市場價值
·憂傷呀,憂傷!那無處安放的青春憂傷
·國內外青年藝術家成長路徑比較
·給年輕藝術家的信
·阿布扎比盧浮宮將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藝術網舊版: 藝術新聞 | 藝術批評 | 展 覽 | 藝術財經 | 人物 | 美術館 | 藝術經典 | 藝術教育 | 圖片中心 | 圖書資訊
大學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關于我們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10-58760011 轉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權所有 © 2006-2020 今日藝術傳媒  備案:京ICP備11039214號-8
今日藝術網微信公共平臺
官方微信平臺
手机赌博哪个网站好一点|手机赌博澳门网站|手机赌博的平台哪个好|十大赌博体育网站今日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