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幕嘉賓合影
2016年5月29 日下午4時, “入迷——韋加個展”在ZERO零藝術中心盛大開幕,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長江、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象群、當代著名藝術家王廣義、當代著名藝術家岳敏君、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易罡、ZERO零藝術中心館長李莫唯、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系主任陳小文、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趙寶平、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張峰、藝術推廣人劉立智等嘉賓及媒體們出席了開幕現場。此次展覽由著名美學博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擔任策展人,并將展出至2016年6月26日。

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象群開幕致辭

策展人彭鋒開幕致辭

藝術家韋加
韋加在魯迅美術學院受過嚴格的學院訓練,此前也以具象繪畫作為創作的主體,后來由具象轉向意象,再后來由意象轉向抽象。但是,即使是最新的作品,也不是純抽象,仍然殘留著意象甚或具象的痕跡。無論是具象繪畫還是意象繪畫,畫家在創作時都有預設對象,他能根據是否符合預設對象來判斷自己的作品是否完成。在具象繪畫和意象繪畫創作中養成的習慣,多少會對韋加造成影響。韋加參照什么來進行創作?根據什么來完成作品?這些問題縈繞于看過他的繪畫的人腦海中。

嘉賓合影左起:魯迅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趙寶平、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系主任陳小文、參展藝術家韋加、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當代著名藝術家岳敏君、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象群

參展藝術家韋加(左)與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長江(右)合影

參展藝術家韋加(左)與當代著名藝術家王廣義(右)合影

參展藝術家韋加(左)與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易罡(右)合影

ZERO零藝術中心館長李莫唯女士(左一)與嘉賓合影
韋加在作品中有不少滴灑,很容易讓人想到波洛克的行動繪畫。但是,韋加的滴灑與波洛克的滴灑不同。韋加明顯沒有將滴灑進行到底。波洛克的滴灑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無意識的流露或者力的釋放,盡管他對最終的圖像并沒有事先的構想,就他追求無意識的狀態來說,他也不能有事先的意識。波洛克有明確的繪畫動機,即追求無意識的流露或者力的釋放。有力的沖動即可開始,釋放完畢即可結束。波洛克不受圖像的控制,但是受到無意識或者力的控制。盡管人們想象力的釋放方式可以五花八門,但實際的形態基本一致。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波洛克的作品是建構的,他是在無意識中建構他的王國。

開幕現場

開幕現場
相反,韋加作品中的滴灑不是他在無意識中建構自己的王國,它們應該看作是對某個王國的破壞。如果說韋加沒有明確的建構對象,他卻有明確的破壞對象。換句話說,他不知道自己要畫什么,卻知道自己不要畫什么。韋加要破壞的,就是他自從系統學習繪畫以來建構起來的具象繪畫,他在用否定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說,韋加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形而上的特質。

開幕現場
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建構與破壞可以在更高層級上達成和解。但是阿多諾根據自己否定辯證法,認為最終的和解永遠不會來臨,留給我們的只是永不妥協的批判。

展覽現場 藝術家韋加作品

展覽現場 藝術家韋加作品
正因為破壞或批判永遠沒有完結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作品。韋加在畫面上不斷滴灑、涂抹,就像西西弗斯不斷推上巨石。西西弗斯無法控制巨石的滾落,他既不能不讓巨石滾落,也不是有計劃地讓巨石滾落。然而,正是不知所措的巨石滾落完成了西西弗斯的一次行動。也許韋加也跟西西弗斯一樣,在不期而遇中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創作。西西弗斯的每次行動留下的是一道痕跡,由巨石的上行和下墜壓出的痕跡,一道由成與毀疊加起來的痕跡。韋加每次創作留下的也是一些痕跡,由肯定和否定形成的痕跡。如果說肯定留下來的是是,否定留下來的是非,可以說韋加給我們畫出了似是而非的形象,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形象。

此次展覽是藝術家韋加在北京的第3次個展,共展出26幅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韋加于2013-2016年的新作,也有幾幅是他初到北京2006—2010年時的作品,藝術家梳理了跨越10年的作品創作脈絡,將于2016年5月29日至6月26日呈獻給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