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藝術財商頻道 > 詳細內容

國內企業機構開始介入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

2014年2月17日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蔡萌

“過云樓藏書”

畢加索《兩個小孩》

  近幾年,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開始介入藝術品收藏和投資領域,機構收藏對國內藝術品市場甚至藝術生態的影響已經顯現,不少業內人士均表示,由“散戶市”走向“機構市”是國內藝術品市場未來的趨勢,也是市場正規化、專業化的表現。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收藏機構處在投資階段,習慣以金融手法操盤藝術品市場,其大舉入場是否會引起市場的不穩定?國內的收藏機構未來是否有可能復制西方機構收藏的公益路徑,讓私藏走出“深閨”,服務社會?

  “散戶市”走向“機構市”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萬達集團在佳士得紐約以1.72億元拍下畢加索《兩個小孩》、寶龍集團以1.29億元競下黃胄《歡騰的草原》被視為具有轟動性的國內機構收藏案例。

  事實上,國內藝術品市場從不缺乏企業、機構的參與:2004年,南京天地集團在北京翰海春拍以6930萬元將陸儼少的《杜甫詩意百開冊》買下,創下當時中國書畫的最高價;2005年起,湖南電廣傳媒每年固定斥資買進徐悲鴻、李可染等現代名家書畫;2007年,泰康人壽以4032萬元拍得陳逸飛《黃河頌》;2009年,新理益集團花費12億元左右,買進了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等多件藏品;2010年,新理益集團又以3.08億元拍得王羲之《平安帖》;2012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以2.162億元拍得“過云樓藏書”……

  “大型企業和機構進入市場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執行總監馬學東對記者說。他認為,機構收藏的活躍說明國內藝術品市場進入了新的、更加成熟的階段。“就像股票市場,過去以散戶為主,市場顯現出一種無序、稍顯混亂的狀態;而有了機構參與之后,市場的購買力在深化,各個層次的藝術品都有了自己的購買人群,這對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很有好處。”在他看來,現階段的國內藝術品市場屬于散戶和機構并存的時代,未來市場仍會是這樣的格局。

  “首先是買家群體豐富了,需求增加了,參與的力量和購買力都強大了。藝術品的價格尤其是精品的價格,肯定會變得更高,越來越貼近它真實的價值。同時,市場的分級會越來越明顯。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和機構或者‘團購’意義上的藝術品基金,會更多地出現在拍賣市場上,購買一些精品。個人藏家尤其是喜歡買頂級精品的藏家,也許會越來越有買不動的感覺,但并不意味著個人藏家被邊緣化了。事實上,個人藏家在市場中仍大有可為,個人藏家以后應該更加關注畫廊,從畫廊中買東西。”

  警惕“操盤”風險

  資金實力雄厚的機構、企業紛紛入場無疑會對整個國內藝術品市場產生激活的作用,但與此同時,面對習慣以金融手法對市場進行操盤的機構,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很危險”,甚至有人擔憂,財大氣粗的機構會造成藝術品市場某種程度上的壟斷。因為大機構、大企業很可能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大規模買進某位藝術家的作品,然后經過包裝和炒作,拉高該藝術家作品的價格,然后再慢慢“出貨”,造成市場的混亂。此外,還有觀點認為,一些大機構、大企業的非理性收藏之舉會進一步催生藝術品市場上盲目投資的行為。

  藝術家、評論家徐子林就曾指出,當下最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收藏機構進行有策略的炒作。

  “機構有雄厚的資金,‘操盤’藝術品市場又不違反任何法規,長此以往,似乎頗有失控的可能。”但他表示,藝術品市場不是依賴炒作就可以獲得最終成功,因為藝術品從根本上不能依賴炒作生存。藝術品市場有自身的脈絡和發展規律,如果不尊重這個規律,就好像一輛總是闖紅燈的車,短期內看效率很高,但遇到事故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一旦“事故”發生,就是“雙輸”的結局——藝術品市場本身和投入資金的企業均會遭受重創。

  有人擔憂機構操盤會給市場帶來危險、不穩定,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多慮”,因為藝術品市場太大了,縱使是有雄厚實力的機構,也很難對某個藝術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壟斷;即便是想壟斷,現在這個已經相對成熟且價位高企的年代也不是個好時候,因為首先是作品太過分散,其次是付出成本太高。

  “和分散的私人藏家相比,機構收藏更加注重體系性收藏。作為‘散戶’的個人藏家,面對實力雄厚的機構,要想‘掐尖’確實越來越難,‘散戶市’盲目地追漲殺跌會越來越少看到。因此,機構會為市場帶來更多理性,使藝術品市場趨于穩定。”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院研究員季濤這樣認為。

  “機構入市的確會帶來一些影響,但就算未來真的形成‘機構市’,也不可能發展到壟斷市場的地步。因為市場是不可能被整體操縱的,誰都很難完全左右市場的大局。此外,每個機構的入市動機和操作的辦法都是不相同的,他們也只能代表一部分機構的投資理念,和別的機構或者個人投資者沒有必然的聯系。”馬學東說,“但機構需要明確自己的位置。無論是投資還是真正的收藏,都應該作為‘買家’站在藝術品市場食物鏈中的最后一個環節。而不要站到中間環節的位置,越俎代庖地做一些本應該畫廊做的事,成為藝術家的經紀人,運用一些金融業的手法,比如囤貨、炒作、拉升、出貨的方式牟利。”

  期待由“私”入“公”

  在去年高調涉足藝術品收藏后,萬達集團和廈門寶龍都曾表示未來有開設私人美術館的打算。事實上,由于大機構、大企業通常有足夠的資金用于系統性、規模化的收藏,很多人也期待未來國內機構收藏能夠走出私藏的“深閨”,仿照西方機構收藏模式,行美術館、博物館之實,促進全社會的藝術教育。

  “西方的機構收藏,之所以能轉化為社會化的博物館、美術館,首先是因為遺產稅等法規的引導,購置藝術品并建立美術館,一方面可以躲掉遺產稅,一方面可以保證藏品的整體性存在,子孫后代還可以依托于基金會擁有固定的職務、過優越的生活;而這方面的法規,我們目前是缺失的。其次,西方有著被社會各階層普遍接受的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文化中有‘公益’事業的傳統,而對中國人而言,自古以來收藏家都是‘私藏’,東西是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的。將‘私有’的藏品轉變為‘公有’,對于當代絕大多數收藏者和機構來說,都是短時間內難以接受的事情。”季濤分析認為,對于今天中國的收藏機構而言,走西方的道路不是沒有可能,但需要漫長的時間,機構收藏實現為社會服務是發展的最終趨勢。

  “其實國內機構收藏在藝術教育方面的公益性已經初步有所體現,很多企業和機構已經建設或正在準備建設自己的美術館、博物館,把他們的收藏拿出來與公眾進行分享。然而收藏畢竟是個人行為,是否能由‘私’入‘公’還是看機構本身的意愿。”馬學東說。他表示,針對眼下很多機構準備做民營美術館開放收藏,政府應該出臺對于民營美術館的相關扶植、鼓勵發展政策,同時也要把好審批的關,防止魚目混珠,保障和促進民營美術館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機構收藏 藝術品投資 藝術品收藏

更多新聞:

  今日美術館2014年展覽計劃 國外大師展值得關注  
  張頌仁首度公開回應“丟畫”事件
  Artprice報告:印度藝術家十佳榜單
  倪衛華影像裝置《風景墻》登陸平遙古城

 
今日藝術網舊版: 藝術新聞 | 藝術批評 | 展 覽 | 藝術財經 | 人物 | 美術館 | 藝術經典 | 藝術教育 | 圖片中心 | 圖書資訊
大學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關于我們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10-58760011 轉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權所有 © 2006-2020 今日藝術傳媒  備案:京ICP備11039214號-8
今日藝術網微信公共平臺
官方微信平臺
手机赌博哪个网站好一点|手机赌博澳门网站|手机赌博的平台哪个好|十大赌博体育网站今日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