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眾正在觀展

展廳一角
“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十五年”展覽于4月26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作為國內最為重要的當代藝術獎項之一,中國當代藝術獎選擇上海舉行十五周年的展覽,這從一個方面就顯示出上海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重鎮地位,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此次展覽,可以讓我們深思當代藝術的意義何在。
曾經有業內人士感嘆,中國的當代藝術為什么會如此受到市場的關注,雖然像日本和韓國離開中國的地理距離并不遠,但是他們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及中國,雖然也不乏有像村上隆、奈良美智等世界級的藝術家,但相比中國一批批被市場關注的規模,還是小巫見大巫。究其原因,就像栗憲庭所認為的,當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落后于生活方式的發展,而當代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時代最具有先鋒意義的精神和心理趨向。藝術家把自己作為一個當代困境中的人,實際上是為大眾提供了面對現實的可能性之一。因而在當今的中國這個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人們為房子、車子、票子而苦苦奔波的時候,當代藝術給予人們的是一種想象,套用時下比較流行的概念,當代藝術實際上給予廣大愛好者一個“做夢”的空間。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許多人對于當代藝術的認識是從媒體對于拍賣上的天價開始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被越來越多地報導、收藏和展示,這本身是對于藝術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越來越多的當代藝術家被包裝成為了財富明星,他們在金錢上的成功往往會掩蓋在藝術上的不足,因而對于大眾來說,很多人對于當代藝術根本就不了解,或者不全面。對此,栗憲庭表示,當代藝術是通過藝術家對個人內心世界的把握來連接大眾心靈的,所以它應該離大眾更近。大浪淘沙,重要的不是經過時間的篩選淘出了金子,而每一個當代都是泥沙俱下的瞬間。
作為曾經的中國當代藝術獎總監,金善姬曾經認為,當代藝術是發源于歐洲,肯定不同程度上深受其影響。包括韓國和日本的當代藝術也有著很深的西方烙印,仿佛被固定在了同一的模式上。但是,中國的當代藝術很有自己的特點,很獨特,很有自己原發性的想法,無論是用色還是規模上,在我看來都獨樹一幟,但是其中不乏濫竽充數之輩,需要有犀利的藝術鑒賞力才能鑒別出良莠來。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雖然當代藝術是從西方起源的,但是對于許多成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來說,他們并沒有全盤西化,或者完全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實他們做的更多的是重新找到了一種新的中國性,這或許是與中國文化中的包容性有著很大的關系。一個成功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其本身應該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是非常推崇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許多中國當代藝術家本身就是古代書畫的收藏愛好者。
雖然經過了前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目前已經進行經濟轉型期,但是相比西方社會,中國當下社會的變化依然是十分大,這無疑為當代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然而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話語權上,似乎還掌握在西方人手上。還有人寄望“中國當代藝術獎”能改變這種格局,促進我們用自己的眼光來發掘能夠反映中國當下社會現狀的當代藝術作品。但有意思的是,“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是由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創立的。
關鍵詞:CCAA 中國當代藝術獎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更多新聞:
什么樣的投資算是藝術品投資
474億歐元 全球藝術品市場重返頂峰
藝術衍生品的藍海市場待開啟
2013藝術市場十大事件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