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第三屆今日文獻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盛大開幕。繼2007和2010年成功舉辦兩屆今日文獻展之后,第三屆今日文獻展經過六年醞釀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和3號館展出,展覽將為期三個月,到2017年3月5日截止。

今日美術館館長 高鵬

聯合策展人之一 黃篤.

聯合策展人之一 赫拉爾多·莫斯克拉.
第三屆今日文獻展邀請著名策展人黃篤與赫拉爾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聯合策展。展覽主題選擇以多種語言并置的方式呈現——法/英文“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和中文“另一種選擇”,構建在多語言形式上的主題闡釋,恰恰指向了變革在各個國家及文化地域之間所發生的具有普遍性的影響。展覽跨越了地域的限制,邀請來自中國、墨西哥、西班牙、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韓國等不同國家/地區的50位/組藝術家,通過個體的藝術表達,探討藝術如何參與到新興市場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爆發后所呈現的連鎖反應,在政治地緣文化的各自矛盾沖突屬性之下,討論藝術如何應對變革及這些變革帶給社會及個人的影響。展覽從“金磚四國”及同樣面臨發展問題的眾多國家作為地域的觀察切入,從豐富視角入手,形成不同文化語境和發展形態之下,藝術在全球化進程中迸發出的混合活力。

中國藝術家代表 王廣義

外國藝術家 克里斯蒂娜·盧卡斯
一、展覽主題
本次展覽主題以不同語言命名,與展覽所聚焦的多元藝術創作形成呼應。展覽的法/英文名為“BRIC-à-brac:The Jumble of Growth”,英文 The Jumble of Growth 譯為“混合的生長”。而“BRIC-à-brac”是法語中的俚語,泛指混雜、差別,或是處在某種潛在混亂中,不均勻的組合,意指一種混沌狀態的詞匯。而 “BRIC”恰好與“金磚四國”的原本縮寫相同,這種文本上的重疊將展覽主題與展覽所觀察到的政治地緣形成交織。
“金磚四國”是由美國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Jim O’Neill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該概念的縮寫BRIC由: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及中國(China)的首字母組成。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金磚”之列,其英文單詞變為“BRICS”,并改稱為“金磚國家”。而“à-brac”表現的是發展中國家在面對如此復雜的經濟狀況和轉變中所釋放出的“充滿生氣”的社會形態。“BRIC-à-brac” 泛指發展中國家由于其文化背景迥異、現代化進程中與他者的碰撞,導致在全球化沖擊下社會轉型所凸顯出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差異。這種基于全球政治經濟的文化整合,產生了相互滲透與抵抗并存的現象,構成了全球化與地方化共生的文化景觀。本次展覽以“金磚國家”為出發點,探討了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體中第一次發揮了改變作用,其影響力在本土與全球同步進行。在這一過程中,藝術以其獨特的方式折射出了這種經濟的活力。那么,藝術將如何反觀與體現出社會的巨變,這些變化在文化與個體生命的敘述中如何表現和發展,將是這個展覽關注和探究的核心議題。

到場嘉賓
中文題目“另一種選擇”實際上是對法文主題“BRIC-à-brac”的進一步詮釋,其目的在于強調代表性新興國家的文化主體性,探討自身獨特的文化之路,并進一步強調了這種經濟突變的非正統性。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將世界宏觀經濟“民主化”的趨勢在全球范圍內蔓延。“金磚國家”其各自特有的地緣文化特征,而這一獨特地帶的藝術家在當代藝術領域所呈現出的各自復雜多元的生長路徑,為全球多元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需要強調的是,這次展覽通過當代藝術的方式呈現和討論了這種特殊的文化地帶引領著新興國家的發展,再現了一種另類現代性的表征。

藝術家代表:費爾南多 · 桑切斯 · 卡斯蒂略

新聞發布會
二、展覽結構
本次展覽將由四個方向展開:混合生長(The Jumble of Growth);癲狂的空間(Chaotic Space);話語現場(Discourse Practice);個體敘事與微觀生命(Individual Narrative and Microscopic Bodies)
一、混合生長指涉的是藝術生長土壤的革新與互生關系。藝術家的創作大多受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習俗的影響,變革的文化土壤帶來的復合語義為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內容與意義。與此同時,日益全球化的社會景觀,加劇了各國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其文化相互作用及彼此影響,新的跨文化的藝術元素與意識形態,要求我們以全球化的視角去辯思這種相互依存共生的藝術。
二、癲狂的空間再現了在如今復雜多元的社會變化中多維度空間(都市空間,公共空間,日常空間,虛擬空間等)的問題與狀態。當這樣空間與藝術家的主觀性相遇時,會激發出藝術家的不同判斷和想象及其分析與表現。在這種看似混亂的空間中,恰恰展示出了藝術家理性的視覺隱喻。而這種癲狂的生長氛圍正是飛速全球化與復雜現代性帶給我們或多或少關于對生存際遇的思考。

到場嘉賓
三、話語現場指向的是現實問題的藝術實踐。無論是再現的方法還是觀念的方法,藝術家以其敏銳的直覺和想象力將實驗、介入、解讀與批判貫徹其作品中,其作品體現出各自的立場、觀點和態度。他們這樣的藝術行動不僅釋放出積極而個性化的回應,而且彰顯了文化的自覺性和主體性。
四、個人敘事與微觀生命表現的是個體在宏觀社會與微觀身體中的生命意識與狀態,即把生命本能、生存情感及其境遇作為個人敘事的砝碼。然而,身體作為載體與藝術敘事的母題,涉及到身體作為符號蘊含著人的復雜狀態及其文化邊界的議題。在后現代語境中,身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被視為一種社會關系的紐帶。事實上,身體蘊含著這樣幾個層面的內涵:1.自然的身體 2.社會的身體 3.科學的身體。在藝術家看來,身體是一種藝術的媒介,具有對以上層面的僭越,它超越了身體的局限和規定。正是基于這一獨特視野,藝術家將身體作為敘述的媒介,挖掘和表現了身體的潛能與無限。

新聞發布會

嘉賓合影
三、展覽亮點
本次展覽聚焦于這些新興經濟體。它在主題中使用了雙關語來反映這些復雜的問題,試圖避免簡化問題。藝術通過其比喻和主觀的手法深入探討社會和文化問題的力量,這也使得藝術品能夠承載社會的復雜性。
俄羅斯藝術家小組AES+F通過作品《特里馬爾奇奧的晚宴》(引用古羅馬時期佩特洛尼烏斯的小說《薩蒂利卡》中異常奢華宴會的片段)傳達了他們對全球化市場經濟轉型帶來的影響的感知,該作品由三張十分有戲劇效果的攝影作品組成,藝術家們意味深長地將這組作品命名為《亞洲之勝利》、《非洲之崛起》以及《歐洲之衰落》。AES+F通過這些攝影作品也混合、并置了傳統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沖突所帶來的多樣化的文化元素和全球化內不同的語境;表達了曾被邊緣化的新型經濟文化體的心聲。馬賽拉·阿瑪斯的《自我機器》則表現了墨西哥的不平衡狀態,作品展現了倒置的墨西哥地圖,以一條鑲在墻上的鐵鏈帶動,當隱藏發動機運作時,墻上的齒輪便帶動鐵鏈不規則地轉動并發出嘈雜的聲音。這件作品是一個混亂的機制。原油會從作品上流出來,順著墻滴落在地板上,污染展覽的空間,打破白色立方墻面潔凈光亮的狀態。

展覽現場
中國藝術家王國鋒在北朝鮮拍攝的巨幅攝影作品運用了紀實的手法,但卻強調了一種客觀表現的主觀性,即是以一種更加模糊和隱晦的方式表現了被拍攝者溫暖的人性和其為拍攝照片所選擇的“官方”姿態之間的張力。而另一位中國藝術家杜震君的《通天國》系列作品采用合成照片的方式,對當代大城市的擴張和特大都市的混雜進行了討論。而曹雨以一種戲仿方式表達了她與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對話受《噴泉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Fountain)的啟示,到演繹出自己身體乳汁噴射的《泉》。她把身體看作是生命哲學的容器,具有無窮的能量和擴展性。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四、展覽意義
今日美術館自2007年建立第一屆“今日文獻展”以來,確立了其文化定位。“今日文獻展”旨在從中國出發逐步建立起國際性的藝術交流機制,并與國外重要的雙年展、三年展平行發展,以此為平臺,起到不同文化間對話的作用。
第三屆今日文獻展明確地提出了具有鮮明針對性的文化命題,從全球地方化的視角出發對當代藝術的“接觸地帶”形成新的審視與觀察。展覽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反向歸于構建差異文化的相遇。展覽以生動而富有哲理的視覺圖像來解讀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日益加劇的危機——矛盾、沖突、共存及競爭關系。展覽討論中并不回避政治地域所指向的社會特征,而是面向這一地帶藝術家的發聲——建立在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基礎上所表現出的抵制和抗爭的自覺意識,在這一展覽中,可以窺見藝術家對于其文化獨特性的把握。展覽在發現他者的同時實現發現自我,即通過對話和分享最終表現出新的藝術景觀。第三屆今日文獻展的藝術目標,既反思傳統議題,也直面現實問題;既揭示文化層面,也反映藝術現狀。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訊
另一種選擇——第三屆今日文獻展
聯合策展人:黃篤、赫拉爾多·莫斯克拉
主辦機構: 北京今日美術館
贊助機構:國家藝術基金
保險唯一指定贊助商: 安盛藝術品保險
支持機構:西班牙駐華大使館
開幕時間:2016年12月10日 下午3點
展覽時間:2016年12月10日- 2017年3月5日
策展人簡介:
黃篤,策展人,評論家。黃篤于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2004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學位。黃篤撰寫了許多當代藝術的評論文章,多發表于中國、日本、韓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雜志 。他擔任多個國際藝術獎項評委:如CCAA獎,瑞信-今日藝術獎,臺新藝術獎和日本尼桑藝術大獎等。曾策劃過“上海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中國館”、“南京三年展”和“貧窮藝術大師庫奈里斯”展、 “形象的焦慮”(馬德里攝影節)等。
赫拉爾多·莫斯克拉教授(Professor Gerardo Mosquera),生于古巴首都哈瓦那,曾任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資深策展人,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史論家,兼任荷蘭阿姆斯特丹荷蘭皇家藝術學院教授。他是"哈瓦那雙年展" (Havana Biennial)創建人之一。曾于1992年在哈瓦那策劃了大型當代藝術展"關于美洲"。他曾任《第三文本》雜志編委之一。他出版和發表了很多關于當代文化和藝術的論著及文章,其中以《超越幻想:當代拉丁美洲藝術與批評》(倫敦,國際當代藝術研究所出版)一書為代表。2011年至2012年他擔任馬德里“西班牙攝影”節連續兩屆的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