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園”展覽現場
3月剛過中旬,一場全民打假運動剛剛結束,另一場“偽”當代藝術卻在“悄然”公之于眾。
無疑,國人對于“假”字是有難言的情懷的。說文解字道:假,非真也。倘若細分,我們對于道德倫理上的“假”深惡痛絕——欺詐、替換、隱瞞…卻又對文化精神層面的“假”執著追求:桃花源的與世隔絕以及大同世界的無限和樂。

“假園”展覽現場
換而言之,假園這場展覽造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假,名稱上假借《紅樓夢》“賈園”之名,讓觀者將一個當代藝術的展場誤認為是一個私家園林,繼而將展覽內容——本該以花木填充的“園”,替換為種種以水泥,鐵絲,塑料等為原料的藝術品。置身于假園,仿佛也就參與了這場關于真真假假的辯駁,或許正如策展人廖雯所言:就“人為建造”而言,園都是“假園”,就“人心需求”而言,園都是“真園”。
記憶中的園,一定是草木交融,水天相映,園的邊界滿足了人對于護佑和內聚的心理需求,居于自然之園,凝神聚氣,修身養性是無數古輩先人的心愿,以致“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古訓至今朗朗上口。

“假園”展覽現場
誰又曾料到,千百年后的今日,鉛皮金山,不銹鋼太湖石,銅制花木,金屬絲花朵,陶瓷花園,水銀影壁,300分辨率的北海湖水以及150像素的江山圖,種種現代元素借著古園的身子毫無違和感的交織在同一空間內,聆聽“古曲”,嗅著“古香”,品觀“古色”,觀者在此番新奇與熟悉中,突兀與自然里,近距離的接觸當代藝術家對于時代之“假”的體悟與思考,在真真假假中再次陷入對傳統與當下的血脈關系。
作為一名觀者,對于將自然景觀人工再造的場景已然熟悉不過,日常生活中的水泥斗拱,金屬雕花,仿古商業街等隨處可見,種種無視自然秩序的公然造假我們習以為常,卻于這偏安一隅的展館中嘖嘖稱奇。展覽假園此時仿佛一針清醒劑,截取你我的日常,從材料,景觀到審美與感知進一步進行“假”的改造,營造出一種“以毒攻毒、以假易假”的現場,將眾人對“假”的麻痹驅趕的一干二凈。

“假園”展覽現場
至此,關于真假的論斷依舊遙遙無期,沒有出口。《假園》看似是一個關于真假的結果,但卻同時提出了一堆的問題:假園不假,假的什么?假非真也,那真的又是什么?
寫到這,恰好想到李宗盛的一首歌里寫到:這里的細微末節就算都體驗 若想真明白 真要好幾年
容得諸位在假園里想想,什么是真生活。
展覽信息:
展覽:假園
展期:2016年3月19 日-4月5日
地點:今日美術館1號館2層